學生風采

弘揚漢文化 共渡花朝節

發布者:yh533388银河發布時間:2018-04-23浏覽次數:438









“但喜二分春色到 百花生日是今朝”,328日,盛大的花神廟會在上海市寶山區羅店鎮舉行。活動現場通過穿漢服、演花藝、聽琴曲等多種形式,讓人們了解中國重要傳統節日花朝節,體驗節日習俗,感受傳統節日魅力。yh533388银河的18位姑娘更是在現場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。







“花朝節”,俗稱“花神節”,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之一。流行于東北、華北、華東、中南等地。農曆二月初二舉行。節日期間,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,稱為“踏青”,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,稱為“賞紅”。各地還有“裝獅花”、“放花神燈”等風俗,這是紀念百花生日。花朝節由來已久,最早在春秋的《陶朱公書》中已有記載。至于“花神”,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,傳說她善于種花養花,被後人尊為“花神”,并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。近千名身穿漢服的年輕人應約而來,在這裡舉辦了一場花朝文化的盛宴端莊的花神祭拜儀式,雅典的漢禮,花香味熏,仿佛時光逆轉讓人們感受到舊時花朝的盛況。典雅的漢服搭配絢爛的花海形成無與倫比的美妙幻影。





我國是漢文化的發源地,漢文化源遠流長。在我國文化變遷過程中,漢服的演變見證着漢文化的發展。漢服文化,是反映儒教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,自黃帝、堯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漢服已具基本形式,曆經周朝禮法的繼承,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并普及至民衆,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。漢人、漢服、漢語、漢俗由此得名。從三皇五帝到明代這一段曆史時期,漢服文化通過連綿不斷的繼承完善着自己,是一個非常成熟并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。中華天朝重衣冠禮儀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曰“是以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,黃帝、堯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蓋取諸乾坤。”周公制周禮而治天下,被儒家尊為聖人。周禮通過《儀禮》、《周禮》、《禮記》的服章和儀式表現出來,因而衣冠、禮儀往往用來代指文明,漢服是禮儀的載體。





漢服是中國作為衣冠上國,華服之美禮儀之邦這些美稱的來源之處,而現在人們生活中并沒有多少人會去穿戴漢服講究故漢代禮儀。就算是在一些活動或者宮廷劇中穿戴漢服飾或是禮儀也并不講究,有一些更是與曆史相悖。随當今時代發展,現代衣服結合國外文化一般以舒适,簡便,時尚,體現個性為主,與之古代彰顯地位身份大相徑庭。漸漸的漢服文化已經遺漏無遺了。雖如此,但随着社會發展現代服飾的變化趨勢,漢服文化的改進與丢棄也是必然之勢。漢服又稱華服,款式繁多複雜,有禮服、常服、特種服之分,形制主要有“深衣”制、“上衣下裳”制、“襦裙”制,制作方式繁瑣,服飾繁雜與拖沓,不方便行動,禮儀繁瑣,地位更是高低分明,君臣之禮更是推崇,男尊女卑思想明顯。一行一動皆受服飾局限,此下種種都不利于當代文明的發展,社會的進步。但漢服文化博大精深,雖然有所不足,但漢服文化包含的思想文化卻影響着世世代代的後人。而我想花朝節的舉辦要求年輕人着漢服參加的意義也在于此了。



16學前2班徐承皓


身穿漢服士相見禮需左手壓右手,舉手加額,鞠躬四十五度,以此來表示對别人的尊重。由此可見漢服文化不僅表示服飾文化更是傳承古代禮儀文明。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曆史進程中,漢文化始終貫穿着中華民族的發展與改變。16學前2班的徐承皓說:百花生日花朝節,這是她第一次穿了曲裾,第一次做了花神執事,真是堂堂正正的漢服,堂堂正正的中華文化啊!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,更應在學校領導與老師的教導下增進對漢文化的理解。通過學習,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可以增強幼兒的文化認同感。為自己是光榮中華民族的一員而感到驕傲。


撰稿:徐承皓 審核發布:楊彥琛




Baidu
sogou